
中新網黑龍江新聞12月13日電(肖滋奇 楊涵夫)吳科儉是大慶油田采油二廠地質研究所副所長,高級工程師。參加工作以來,他潛心攻關、刻苦鉆研,堅定創新信念,勇攀科技高峰,為油田高質量發展增智獻力。先后承擔省部級、油田公司級及廠級科研項目18項,其中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、二等獎1項,油田公司級技術創新特等獎1項。
“隨著三元復合驅技術成為支撐油田穩產的重大接替技術,歷經多年研究,我們創新提出二、三類油層組合同步三元復合驅開發的新思路,讓持續穩產從‘無米下鍋’變為‘家中有糧’,但三類油層泥質含量高、吸附性強,想要把儲量變成產量,高成本是一道繞不開的坎!眳强苾說。雖然應用傳統的驅油體系能夠提高采收率14個百分點,成本指標在經濟效益評價的合理范圍內,但吳科儉和團隊成員還想要追求更高的“性價比”。
為此,吳科儉大量查閱文獻,多次走訪廠家、咨詢專家,最終將調整表活劑用量作為優化驅油體系的重點。經過上萬次的模擬推演,他帶領團隊最終確定將表活劑用量提高了0.05,在工業化推廣應用的8個區塊中,實實在在地增加了49萬噸原油產量。2021年,這個項目捧回了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成績的取得,既堅定了吳科儉信心,也讓他深刻認識到,搞科研攻關,就是要有“愚公搬山”的勁頭,不達目的誓不罷休。但他并沒有滿足于現有成果,又把目光瞄準了剩余儲量的開采。
為了實現好差油層均衡動用齊步走的目標,他把化學驅目的層的沉積相帶圖研究了數十遍,逐個沉積單元進行分析,統計了萬余項數據,提出了“整體設計、分步實施,哪差哪壓、不動就壓,前期短縫、后期長縫,均衡注劑、連續驅替”的整體壓裂輔助三元復合驅開發新思路,壓裂技術由單井設計變為區塊聯動,由被動增產變為主動提效,原來難以動用的儲量成為了“中流砥柱”,實現增產55萬噸。
“滴水不成海,獨木難成林。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,不但要努力為油田多采油,更要為人加好油,帶動更多的員工成長成熟起來!眳强苾經常說。
吳科儉帶領的三采室,成員平均年齡只有33歲,是一支年輕團隊。針對年輕人多、從業年限短的特點,他為每名成員量身定制成長方案,圍繞文化程度、技術素質、個人性格等方面,有針對性地壓擔子、交任務。無論是單井形勢分析、區塊綜合挖潛,還是專題科技研討,都讓他們全程參與,鍛煉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并定期制定課題,讓年輕人帶著問題去實踐。同時,組織成立黨員骨干幫教小組,協助分析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困難,充分發揮技術骨干幫扶、帶動作用,實現“人人出手過得硬,事事堅持高標準”。
為了培養團隊成員科學、嚴謹、求實的態度,吳科儉從最基礎的單井分析入手,工作再忙也會擠時間帶著團隊成員看單井、做分析,靜態數據一項一項地看、不放過一個沉積單元,動態資料一個一個對比、不放過一點吸液量,生產曲線一條一條分析、不放過一個異常點,使嚴細認真成為每個人的習慣。
“想要搞好油田開發,沒什么竅門,只有‘鉆’進去,才能‘研’出來!泵鎸τ吞锍掷m穩產的新形勢、三次采油技術的新發展,吳科儉信心十足!拔覍⒗^續自我加壓、只爭朝夕,在科技興油的攻關實踐中,不斷攀登、永不止步!眳强苾堅定地說。(完)